抬头照镜子,牙齿靠近牙龈的地方,有没有发现某些牙齿的根部,似乎有一个一条“V”形凹槽?用舌头舔舐时,甚至能感觉到一道明显的沟壑?有时吃冷、热、酸、甜的食物时,还会传来一阵短暂的尖锐酸痛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您可能正在经历一场牙颈部的危机——楔状缺损!
楔状缺损,是牙齿在牙龈与牙冠交界处的牙颈部形成的、由两个光滑斜面构成的“V”字形或“楔形”的缺损,由于缺损形状常呈楔形而得名。
缺损初期较浅,可能仅表现为牙齿敏感;但随着时间推移,凹槽越来越深,严重时可穿透牙本质,甚至导致牙髓炎或牙齿从颈部横向折断。
这是最常见、最核心的元凶。许多人坚信“大力出奇迹”,采用拉锯式的横向粗暴刷牙法。牙齿颈部的牙釉质最薄,长期承受刷毛的反复摩擦,就像水滴石穿一样,被一点点地“锯”出一道深沟。使用刷毛过硬的牙刷,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。
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,表面的牙釉质和牙本质会变软、脱矿。酸性物质的来源包括:反酸的胃液、碳酸饮料以及龈沟分泌的酸性物质,都能溶解牙颈部脆弱的矿化层,增加牙颈部楔状缺损的风险。
我们的牙齿在咀嚼时,会存在一个微小的生理性动度,其中牙颈部是咬合力力的集中区。长期的咀嚼压力会像反复弯折一根铁丝一样,在牙颈部这个最薄弱的地方产生微小的疲劳裂纹。紧咬牙、夜磨牙等都会让牙颈部默默承受咬合力的“暴击”,长期疲劳作战,牙体组织终将崩解。
可用巴氏刷牙法,力度要轻柔,手腕发力,避免拉锯式横刷以及刷牙用力过大。选择软毛或超软毛、刷头较小的牙刷。
减少摄入碳酸饮料、酸性食物的摄入频率。喝酸性饮料时尽量使用吸管,减少液体与牙齿的直接接触。刚吃完酸性食物或喝完饮料后,用清水漱口。避免用牙齿咬过硬食物。
早发现、早干预,防止小缺损变成大问题。及时干预治疗:有夜磨牙症、咬合问题或胃肠道疾病的患者,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。
牙齿的楔状缺损是一场“慢性的偷袭”,它无声无息,却后果严重。预防的关键,就在于改变我们日复一日的微小习惯——告别暴力横刷,学会温柔以待。下一次刷牙时,不妨多一份耐心和技巧,守护好牙颈部那道脆弱的防线,别让“V形”危机偷走我们牙齿的健康。
*本文内容为知识科普,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,仅供参考。
夕阳红口腔,专注老年齿科20年
021-62498957、624908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