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口干症:当唾液腺“罢工”时,我们该怎么办?

老年生活资讯 阅读 184次 发布于 2025-07-18

清晨起床,口干舌燥,喝再多水也无济于事?问题背后都指向——口干症。

它不仅让人长期忍受口干、灼痛的折磨,还会引发龋齿、吞咽困难等连锁反应。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口腔干燥?又该如何破解这些困扰呢?

1.jpg


唾液虽小 却肩负重任

口腔卫士:溶菌酶、免疫球蛋白等物质有效抑制细菌、病毒繁殖,是抵御口腔感染的第一道防线。

消化前奏:唾液淀粉酶率先启动淀粉的分解过程,为后续消化奠定基础。

牙齿守护者:冲刷食物残渣,中和口腔酸性环境,其含有的钙磷离子更有助于加固牙齿表面。


口腔干燥的常见原因

01. 生理性因素

随着年龄增长,老年人的唾液腺组织慢慢萎缩,直接导致唾液分泌量明显下降。与此同时,口腔黏膜上皮逐渐变薄,弹性大不如前,使得口腔更容易产生干燥感。

02. 病理性因素

口腔局部出现缺牙、龋齿等问题时,会影响正常咀嚼功能,进而减少对唾液腺的刺激,引发口干。而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,更是口腔干燥的重要诱因。此外焦虑、抑郁等精神因素和相关治疗药物,都可能成为引发口腔干燥的帮凶。

2.jpg

03. 药物副作用

为了控制疾病,老年人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等药物。然而,这些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,却可能抑制唾液腺的分泌,让原本就容易干燥的口腔雪上加霜。


应对口干 多管齐下

日常护理

养成少量多次饮水的习惯,在室内放置加湿器,咀嚼无糖口香糖或含片,通过刺激味觉和咀嚼动作促进唾液分泌。

饮食调节

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、粗糙和干硬的食物;多吃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;合理搭配干稀食物,减轻吞咽负担。

3.jpg

习惯调整

减少长时间说话的频率,纠正张口呼吸习惯;戒烟限酒,为口腔创造良好的环境。

病因治疗

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糖尿病等原发疾病;若口干是由药物引起,及时与医生沟通,调整用药方案,并持续观察口干症状是否缓解。


老年人长期口干并非“小事”或“正常现象”,其背后常隐藏着药物影响、疾病隐患等问题。及早识别口干症状,主动寻求医生帮助,明确病因,配合科学治疗,方能有效缓解症状,守护口腔健康与晚年生活质量。

*本文内容为知识科普,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,仅供参考。